「金融的核心是制度,只要大家對你的制度有信心,就可以不斷吸引更多的資金。」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李小加認為,自由的經濟體制和良好的法制是香港發展金融業的核心優勢,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香港金融業可以發揮更加重要的「窗口」作用,機會多多,在這座金融中心長大的年輕人更是擁有很多難得的競爭優勢,在金融領域大有可為。
珍惜時代大潮帶來的機會
上世紀90年代,李小加在美國華爾街當律師,促成了最早的一批中國政府及企業海外融資項目,亦迅速晉升為美林證券及摩根大通中國區當家人。
「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幸運是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流,我們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因為改革開放這個浪潮把我們帶上去,讓我們成為中西方的架橋者、溝通者,是時代給了我們這樣的機會。」憶往昔,李小加對於自己所處的時代十分感恩和珍惜。
在他看來,今天的年輕人任重道遠,正處在另一個時代浪潮的當口。
李小加把中國經濟比喻成一座大山,而香港一直站在這座山的頂部。「三十年前的中國因為封閉而落後,經濟體量微不足道,現在,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座大山已經很高了,旁邊只有一個比你大的山,就是美國。中國未來的發展,可以給世界帶來根本性的變化。」他也堅信,登高望遠,今天的中國年輕人視角更為開闊,看得更遠,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中國和世界帶來更大的影響。
香港仍是中國的窗口
具體到金融業而言,一個地區的GDP總量和金融市場的總市值通常是1:1左右的對應關係,而香港的GDP和金融市場的總市值差不多達到了1:13或1:14的關係。
「香港能夠以這麼小的身體(經濟體),頂住了這麼大的一頂帽子(金融市場),主要是因為香港站在中國這座大山的頂部。」李小加解釋說,香港一直是中國的窗口,今天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了,香港對世界的作用遠遠比過去更重要了,因為中國這座大房子還沒有完全對外開放,香港仍然是這個大房子的窗口。世界需要通過香港擁抱中國,中國也可以通過香港走向世界。
香港金融業面臨重大機遇
在改革開放初期,香港貿易和航運曾為中國內地創造了巨大的價值。但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崛起,這些行業受制於香港的地理空間,近年來對於中國經濟的重要性逐漸有所降低。
在李小加看來,這些主要依靠物理資源的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難免會遇到瓶頸,很難跟隨中國經濟的發展步伐而成長,但金融業卻不受此限,面臨重大機遇。金融業發展不需要佔土地,不需要很多機器和勞動力去生產,它的核心是一個制度,大家信任你的制度,有信心把錢放進來,這個行業就會發展起來。」以英國倫敦為例,倫敦的離岸美元市場,跟美國在岸的美元市場差不多大,足以顯示制度的重要性。
香港的開放市場、法治環境、與國際接軌的監管制度與市場體系是成就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香港金融業的核心優勢。在香港這個城市長大的年輕人自然擁有更多的競爭優勢,我相信他們在金融領域的發展機會特別多。 李小加十分看好香港的金融業,也看好香港的年輕人。他希望香港年輕人好好把握香港金融業的機遇,書寫自己的精彩人生。
李小加的青年時代......
「都快40年前了!那時當石油工人,在海上一個固定的平台上工作,條件比較差,但對年輕人來說非常好玩,可以經常吃螃蟹,弄個網去下海就行。」李小加聊起自己的青年時代,臉上浮現出輕鬆的微笑。
沒有上過正式高中的他,在恢復高考後考進了廈門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畢業後被分配到英文報章《中國日報》當記者,「這是在評論部裡的時候拍的(圖),面前是飛魚牌打字機,重得可以砸死人。你看旁邊還有一本字典,當時天天用英語寫作,還是很困難。」
工作不多久他便結婚了,於1986年,夫妻二人決心出國念書,好不容易爭取得到兩份獎學金一起遠赴美國,他先後選修新聞及法律。留學時,倆口子袋裡沒幾分錢,他就邊讀書邊洗碗幫補生計,在外漂泊五、六年間沒見過父母一面。生活雖然清苦,但李小加回憶起這段歲月,仍然覺得十分滿足,因為感覺日子總是一天比一天好。
身處逆境,卻能知足常樂,始終樂觀面對生活,對明天永遠充滿期望,也許這就是他能夠從一名石油工人,華麗轉身華爾街律師、跨國投資銀行家,再到勝任香港交易所行政總裁的成功關鍵。
個人簡歷:
文學士(英國文學), 中國廈門大學
文學碩士(新聞),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
法律博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工作經驗:
紐約Brown & Wood律師(1993-1994)
紐約Davis Polk & Wardwell律師(1991-1993)
摩根大通(中國區)主席(2003-2009)
美林證券(中國區)(1994-2003:總裁(1999-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