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融資及投資領域擁有17年工作經驗的許偉國,服務過外資、港資和中資金融機構,也跟本地和內地年輕人合作過,他親身體會到機構或人的成長背景,在某些方面的確存在差異,但也因此有互相學習的機會。
「中資和外資企業在港的內部流程,基本上大同小異,因為中資相對遲起步,有後發優勢,可以參考市場上的Best Practices。」
不過,兩者在業務重點上卻見差異,「舉例說,大家都投資中國市場,歐美資會先看較成熟的城市,譬如北京、上海;若要投資歐洲,他們會從較發達的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國家裡尋找機會。中國本身也是發展中國家,中資的風險胃納則較高,若他們計劃投資歐洲,也會一併考慮東南歐。」
「中資企業比較著重和諧、講關係。」
企業文化方面,許偉國也點出中外資的不同,「中資企業比較著重和諧、講關係,外資尤其是美資,重視團隊,但同時重視個人,容納同事間激烈爭辯。」
問到本地和內地年輕人的分別,「中國人口多,內地人習慣對人,表現得較進取、主動,認識面也廣。香港人的世界觀和分析力好,理解事情深入,大家應互相學習。」
他提醒全球人口越來越流動,面對來自全世界的競爭,寄語年輕人鍛鍊語文能力外,更重要是邏輯思維,「中英文一定要好好,我做PE(私募基金),內部要寫好多報告,文章能否有條不紊的表達論點,這跟語文水平有關,但更大關係是你的邏輯思維,思路必須清晰。」
「此外,應徵者對行業本身應有一定認識,譬如你想做衍生工具或對沖基金,需要清楚不同策略、長短倉等操作。又假如想做PE,對基本架構、按投資地區分布有不同的稅務和法侓安排,也要花心思事先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