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行業的持續動盪使監管問題成為虛擬資產議程的重中之重。關鍵問題包括:這個快速發展的行業應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監管?是否應允許散戶投資者買賣虛擬資產?監管環境可以如何便利機構投資者參與?
在倫敦的機構數碼資產和加密貨幣監管研討會 (Institutional Digital Assets and Crypto Regulation Symposium) 上,香港金融發展局主持的小組,適時地討論了以上的焦點議題。小組的專家成員強調了香港最新的監管發展,以及香港坐擁大量機會,去引領虛擬資產、區塊鍊和更廣泛的 Web 3.0 生態系統的全球發展。
新的監管制度
2019 年,香港最初為虛擬資產交易挑選了一種「選擇同意」(opt-in) 的制度;在該制度下,參與者並非必須要獲取牌照。只有一家交易所決定從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證監會)獲得牌照。
在目前系統下,所有虛擬資產交易所都必須獲得營運牌照——涵蓋從比特幣 (Bitcoin) 和穩定幣 (Stablecoins) 到政府代幣的所有虛擬資產。他們只能向專業投資者提供服務,不能提供零售服務。
Quinlan Associates 首席執行官兼管理合夥人 Benjamin Quinlan 表示:「香港監管機構已經明確表示,如果你想在此處開展業務,就需要獲得牌照,並採取適當的保障措施來保護散戶投資者。」
「香港在這方面是一個先行者,部分人認為這種做法過於保守,」他說。 「但很明顯,本地監管機構正非常慎重地採取更謹慎的方法,專注於開發一個生態系統,以阻止猖獗的零售投機,同時培養更多的機構採用相關機制。」
政府為銀行和其他中介機構提供了機會,使其能夠與持牌交易所合作以提供虛擬資產交易服務。當局對與虛擬資產相關的產權審查也持開放態度。憑藉如此有利的監管環境,香港整個虛擬資產價值鏈都在開展工作——包括發行和代幣化、融資和資產管理以及託管。
要進一步深化機構對加密貨幣的參與,散戶投資者也需要參與進來,而後者有可能是通過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參與。
Quinlan先生說:「如果零售和機構投資者之間未能取得恰當的平衡,市場的可持續性或會遭受質疑,尤其是在短期內。」這是因為沒有散戶投資者,香港市場的流動性將受到限制。
他還強調了開發新產品的重要性,此舉能讓資產管理者將資金配置到加密貨幣,並根據其受託責任行事。
代幣化將在這裡發揮重要作用,將債券、股票甚至房地產等傳統資產帶入新的數碼範式。
GFT Financial 的英國分佈式賬本技術和加密資產負責人 Richard Dhuny 表示:「我們看到大銀行之間出現了代幣化的巨大趨勢。這是我們期望在未來看到的事情,因為銀行會努力提高效率並為客戶提供產品創新。」
擴展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往往是加密貨幣討論的一部分。但加密貨幣只是區塊鏈其中一個應用的領域,各家公司正在尋找將這項新技術整合到現有 IT 基礎設施中的方法。
紅棗科技是一家構建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公司。在8 月,該公司推出了 BSN Spartan Network——一個集成多個非加密貨幣公共區塊鏈的網絡。其之所以能在香港推出有關服務,是由於有機會與大型國際公司攜手開發使用。
紅棗科技全球銷售副總裁 Tim Bailey 說:「對所有這些企業之所以吸引,是因為它們都是使用傳統 科技的主流企業,而在毋須涉足加密貨幣的情況下利用區塊鏈技術,對這些企業來說是吸引的。」
他形容主流企業越來越理解區塊鏈帶來的好處,並以利用它來解決特定的業務問題為目的。
在香港,區塊鏈的前景是樂觀的。這裏不單擁有金融服務業的專才以協助塑造區塊鏈未來的應用,而且還有一群實力強、對投資初創企業興致勃勃的風險資本家。
政府也以資助和計劃的形式大力支持區塊鏈技術。例如,商業數據交換正在進行中,此舉能在區塊鏈技術基礎上連接中小企業的公司數據,預計在今年年底前推出。
Bailey 先生說,區塊鏈能夠成為標準技術工具包的一部分,只是時間問題。 「將來,當人們不再談論『區塊鏈』這個詞時,我們就會知道它已經成為主流,」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