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治病」到「防病」,以「健康福祉」為主導,全面改善香港人的身心與財務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全球經濟,倫敦、紐約、上海、東京和香港五大金融中心無一倖免,疫情更凸顯了全球醫療體制急需與時並進,除了要應付各種醫療護理的需要,亦需肩負預測及預防疾病工作。金融中心人口密集,面對傳染病爆發,醫療制度亦應積極主動,方能幫助推動經濟持續增長。
根據2017年及2018年公布的彭博健康護理效率指數,香港的醫療制度連續兩年都位列全球第一,醫療質素享譽國際,更把醫療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在過去數月疫情期間,香港的公營醫療制度亦顯其價值。另外,香港醫療保險市場發展成熟,截至2019年2月1,全港超過一半人口已有醫療保險的保障,毛保費在過去五年均錄得穩定增長2。
然而,近年領先的醫療市場出現明顯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從著重為病人提供有效治療,轉向更為重視預測及預防疾病,邁向全面的健康保障。換言之,他們現時已不再只停留於「治病救人」,而是更進一步的由「防病」著手,著重於整體「健康保障」,積極促使人們保持健康。發展以保障健康福祉為本的市場,不但能為更好地為市民提供幫助,又能保障社會,維持經濟增長,更可為香港金融服務業帶來極大的增長機遇,繼而提升香港的競爭力,鞏固其作為全球領先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醫療市場的轉型對金融業來說可謂一舉多得,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四大方面:首先,研發醫療科技及其基礎建設能夠培育初創企業社群,為年青人才帶來機遇,並有助香港企業將業務延伸至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內地地區以至更廣闊的市場。
發展醫療科技是建立健康福祉市場的重要一環。醫療科技的發展,可促使形成一個先進的健康管理生態系統,從而有利於建構預測模型以進行疾病預防工作。醫療科技發展需要有完善的監管,更有賴公私營機構與持分者之間的充分協作,包括政府、醫療服務提供者、醫療科技發展商及保險公司。現時香港擁有對醫療科技創新友善的規管制度,完善的公營醫療體系及健全可靠的監管機構,是培育催化相關發展的理想地點。
然而,這並非香港獨有的優勢——近年,鄰近國家亦致力拓展相關市場,例如新加坡已有超過170間醫療科技相關的初創公司。香港需要積極應對市場競爭,發展和培育必要的生態條件。金融服務業在這方面不僅擔當重要角色,更能從中獲得發展機遇。
第二,當健康福祉市場生態系統在香港漸見雛形,新的業務理念需要資金及更廣泛融資渠道的支持,從而為私募基金及創業投資的發展帶來新動力。例如美國波士頓及三藩市灣區,因應當地醫療科技的蓬勃發展,打造出一個為醫療保健和生命科學度身訂造的服務模型,為其金融業造就了新的發展方向。銀行業亦能透過提供貸款及支持各種交易從中受惠。
第三,中長期而言,成功的醫療科技公司及健康服務供應商在港上市,也可推動香港股票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現時,香港股票市場已受益於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預計往後潛在的醫療科技公司在港上市亦會繼續有益於香港股市發展。
第四,在新的醫療模式下,保險公司可設計具吸引力的產品方案,既滿足投保人士在新健康保障理念中日漸浮現的需求,也減輕了公眾財政負擔。這不但可能為香港建立一套世界級的數碼化平台以及健康福祉生態系統,更能於未來將服務延伸至大灣區及其他地區。
金融發展局相信開拓健康福祉市場,不單對香港持續地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有關鍵作用,更可以點帶面,為整體經濟及市場建立新支柱,帶動未來發展。香港要在健康福祉市場的轉型中取得競爭優勢,成為區內健康福祉市場樞紐,需要金融服務業積極配合,緊抓眼前機遇,助香港乘風破浪。
我們建議各界齊心協力,透過締造名副其實的醫療保健機制,將香港的醫療服務提升至更高水平,並建立相應的健康福祉市場,從而將香港進一步發展成為具世界級的醫療保障的國際金融中心。這可進一步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業務樞紐的吸引力,亦可令在港安居樂業的居民享受更健康長壽的人生。
1 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11302682019XXXXB0100.pdf
2 https://www.ia.org.hk/en/infocenter/statistics/annual_general_business_statistic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