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病」到「防病」,以「健康福祉」为主导,全面改善香港人的身心与财务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伦敦、纽约、上海、东京和香港五大金融中心无一幸免,疫情更凸显了全球医疗体制急需与时并进,除了要应付各种医疗护理的需要,亦需肩负预测及预防疾病工作。金融中心人口密集,面对传染病爆发,医疗制度亦应积极主动,方能帮助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根据2017年及2018年公布的彭博健康护理效率指数,香港的医疗制度连续两年都位列全球第一,医疗质素享誉国际,更把医疗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在过去数月疫情期间,香港的公营医疗制度亦显其价值。另外,香港医疗保险市场发展成熟,截至2019年2月1,全港超过一半人口已有医疗保险的保障,毛保费在过去五年均录得稳定增长2。
然而,近年领先的医疗市场出现明显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从着重为病人提供有效治疗,转向更为重视预测及预防疾病,迈向全面的健康保障。换言之,他们现时已不再只停留于「治病救人」,而是更进一步的由「防病」着手,着重于整体「健康保障」,积极促使人们保持健康。发展以保障健康福祉为本的市场,不但能为更好地为市民提供帮助,又能保障社会,维持经济增长,更可为香港金融服务业带来极大的增长机遇,继而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巩固其作为全球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医疗市场的转型对金融业来说可谓一举多得,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四大方面:首先,研发医疗科技及其基础建设能够培育初创企业社群,为年青人才带来机遇,并有助香港企业将业务延伸至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内地地区以至更广阔的市场。
发展医疗科技是建立健康福祉市场的重要一环。医疗科技的发展,可促使形成一个先进的健康管理生态系统,从而有利于建构预测模型以进行疾病预防工作。医疗科技发展需要有完善的监管,更有赖公私营机构与持分者之间的充分协作,包括政府、医疗服务提供商、医疗科技发展商及保险公司。现时香港拥有对医疗科技创新友善的规管制度,完善的公营医疗体系及健全可靠的监管机构,是培育催化相关发展的理想地点。
然而,这并非香港独有的优势——近年,邻近国家亦致力拓展相关市场,例如新加坡已有超过170间医疗科技相关的初创公司。香港需要积极应对市场竞争,发展和培育必要的生态条件。金融服务业在这方面不仅担当重要角色,更能从中获得发展机遇。
第二,当健康福祉市场生态系统在香港渐见雏形,新的业务理念需要资金及更广泛融资渠道的支持,从而为私募基金及创业投资的发展带来新动力。例如美国波士顿及旧金山湾区,因应当地医疗科技的蓬勃发展,打造出一个为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度身订造的服务模型,为其金融业造就了新的发展方向。银行业亦能透过提供贷款及支持各种交易从中受惠。
第三,中长期而言,成功的医疗科技公司及健康服务供货商在港上市,也可推动香港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现时,香港股票市场已受益于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预计往后潜在的医疗科技公司在港上市亦会继续有益于香港股市发展。
第四,在新的医疗模式下,保险公司可设计具吸引力的产品方案,既满足投保人士在新健康保障理念中日渐浮现的需求,也减轻了公众财政负担。这不但可能为香港建立一套世界级的数码化平台以及健康福祉生态系统,更能于未来将服务延伸至大湾区及其他地区。
金融发展局相信开拓健康福祉市场,不单对香港持续地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关键作用,更可以点带面,为整体经济及市场建立新支柱,带动未来发展。香港要在健康福祉市场的转型中取得竞争优势,成为区内健康福祉市场枢纽,需要金融服务业积极配合,紧抓眼前机遇,助香港乘风破浪。
我们建议各界齐心协力,透过缔造名副其实的医疗保健机制,将香港的医疗服务提升至更高水平,并建立相应的健康福祉市场,从而将香港进一步发展成为具世界级的医疗保障的国际金融中心。这可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业务枢纽的吸引力,亦可令在港安居乐业的居民享受更健康长寿的人生。
1 https://www.statistics.gov.hk/pub/B11302682019XXXXB0100.pdf
2 https://www.ia.org.hk/en/infocenter/statistics/annual_general_business_statistics.html